::: 中央內容區塊
:::

林憲德:掌握淨零建築兩把關鍵鑰匙,低碳建築只會更省錢

發布時間: 2023-06-29

政府已宣示「2050 年 100% 新建建築物及超過 85% 的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」之政策目標,但該如何推動建築市場達標呢?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憲德教授昨日 (6/28)  指出,建築業者只要掌握「建築能效評估」與「低碳建築(碳足跡)認證」這兩把關鍵鑰匙,就可以輕鬆達成全台淨零建築目標。

林憲德表示,目前坊間充滿太多碳盤查、永續認證與人才培訓課程,幾乎都是在發災難財,因為建築同業搞不清楚建築減碳是怎麼一回事,才會在 ESG 恐慌下讓市場掀起亂象。

不要亂花錢做無效益的碳盤查

林憲德解釋,一般市場在討論的碳邊境關稅、碳權,其實都跟建築營建業無關,因為建築業屬內需市場,不會發生出口而導致碳稅問題;另外,市面上針對建築物所做的碳盤查,也不會產生減碳效果,建築同業與其亂花冤枉錢,不如聚焦明年即將推出上路的「低碳建築(碳足跡)認證」評估系統,這個認證標示才能有效引導建築減碳。

碳足跡標章

上圖:圖片來源:低碳建築聯盟 LCBA

(上排)純碳排量標示的碳足跡標章,左起為建築標章(以BCFd系統為例)、景觀標章、室內裝修標章

(下排)分級標示的碳足跡標章,左起為建築標章(以BCFd系統為例)、景觀標章、室內裝修標章

 

林憲德是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、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協辦執行的「淨零建築跨領域人才培育起手式」培訓課程上,以【淨零建築的兩把鑰匙】為題,發表專題演講,為業者解說政策方向。

林憲德表示,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足跡 (WLC) 一共包含兩個面向,第一是建築蘊含碳排  (Embodied Carbon EC),第二是建築營運期間的使用碳排 (Operation Carbon OC),前者約佔建築碳排的 26-36%,後者占 64-74%;由於管制對象不一樣,故有必要加以區隔開來,透過兩種認證標示來引導建築市場低碳轉型。

第一把鑰匙:建築能效標示 可引導降低能耗使用

在 OC 部分,去年底建築研究所已經推出建築能效標示,共分為七級,最高的「1+」為比 2000 年標準節能 >50%水準,稱之為「近零碳」等級標示,第4級則為合格,代表比 2000 年標準節能20%以上,至於第 5、6、7 級為不合格,代表這個建築不健康,必須找醫生(專家)去看病。

林憲德說,這個建築能效標示是台灣邁向淨零建築的第一把鑰匙,但在歐、美、日等市場早已上路,以歐盟為例,目前歐盟的住宅建造、買賣、出租都必須揭露建築能效,這已經是建築基本標配,而根據統計,建築能效較高者,對房價確實能帶來 4-5% 的漲升效果。

第二把鑰匙:低碳建築認證 可協助降低營造成本

第二把驅動建築減碳的關鍵,是明年即將上路的「低碳建築(碳足跡)認證」評估系統,這是針對建築蘊含碳,也就是建築的「殼」,去進行碳排放的評估系統,包括(建材)製造運輸階段、(建築)施工階段、更新修繕階段、拆除廢棄階段與回收再利用階段。

林憲德表示,低碳建築評估系統 LEBR 建立於一套減碳方法論之上,具有基準模型比對、自我比較與公平評估的特色,其碳排計算根據、比較對象與目標都很清楚,才能讓建築同業有方法可依循,並據以導入低碳工法、低碳循環建材,協助引導建築淨零轉型。

最後,林憲德表示,很多建築業者認為低碳建築會讓營建成本上揚,但這其實大錯特錯,因為為減碳而做的均勻跨距設計,可省下大量鋼筋水泥與建造成本,又可減碳 10-12%;使用低碳混凝土也比較便宜,又可減碳 7%;導入循環建材、舊構建重複使用不用計算碳排,也可降低建築成本,這些均是低碳建築在降低營造成本上的好處。